世界观点: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古代就算是丰年,也会有人饿肚子。一个人饿急了,会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

比如通过打野物,捕鱼,挖野菜,摘野果子,捉虫子,吃树皮,吃土等方式填饱肚子。

古人可没有现代人矫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问题是,野外食物,不好弄,也不够吃。

打猎、捕鱼,看似很简单。一副弓箭,一套渔具,就能捕捉到很多野物,各种鱼儿。

然而实际上,捕猎哪里有那么容易?

物竞天择,野生动物打从出生开始,天然就知道要躲避外界危险。是那么好捕获的吗?

况且,某个地方受灾,挨饿的人,是成千上万的。野外的动物,鱼类,哪够灾民吃的。

我们当今社会,很多人去钓鱼,轻轻松松能钓到一桶。那是因为钓的人少。如果大家没粮食吃,都去钓鱼了。还有这么容易吗?

如果湖里、河里的鱼,一旦钓完了。

玩过《帝国时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鱼捕完了,生态毁了,鱼就没了。短则数年,长则几十年,都不会再有鱼。

挖野菜,摘野果子,捉虫子,也是www.nfysw.com如此。

这在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中,就有过相关描述。

几十年前,西北一个叫夹边沟的地方受灾。

粮食不够吃,大家就去河堤上捋草籽。草籽很小,而且捋回来后,还要经过麻烦的加工才能食用,否则会致命。

一开始,发现草籽能吃的时候,大家都去河堤上捋。但后来渐渐发现,捋草籽,加工草籽所消耗的热量,远大于草籽提供给人的热量。辛辛苦苦捋草籽吃的人,反而比躺着什么都不干的人更饿。

大家明白,这不是带来生机的食物。捋草籽只会让人跟饿。

于是捋草籽的人,也就渐渐不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了。

野外的野菜,野果子,都在山上。人们弄这些玩意,都得消耗热量。

虫子普遍会飞,且飞得还快,逮住它们要消耗多少能量?吃虫子,又能补充多少能量?

当输出大于输入时,饿死是迟早的事。既然如此,还不如躺着不动。

况且,人体的消化系统并不是根据吃野果子,虫子而进化的。长时间不吃麦稻,只吃野果子、野菜、虫子,一样会死人。

实际上,我们华夏民族祖先,当年还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时,主要的食物来源,就是捕猎、打鱼、采集野货。

我们的祖先当年之所以放弃这种近乎天生天养的原生生活方式,选择定居,农耕,然后进化出后来的华夏文明。就是因为祖先们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原有的原生生活方式吃不饱肚子。

古代的渔猎社会,也就是原始社会,方圆几十里地的一个山头,也就只能养活一个几十个人的部落罢了。人多了,真养不活。

到了农耕社会,虽然亩产很低,但想养活几十个人,只需要方圆十几里土地就够了。

现代工业社会,亩产是古代的十倍,想养活几十个人,方圆几里地,绰绰有余。

这就是文明的进步。当人口暴涨后,只能靠农业,靠稳定产出的农作物,才能保证大家都有饭吃,保证文明延续。

古代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动辄就要入侵关内。历代封建王朝均把农业当作国本,重农轻商,不可动摇。道理就是如此。

重农轻商,不是咱们的祖先愚蠢。而是在那个种地也要靠天吃饭的时代,农业是维持文明发展的唯一还算可靠的基石。

另外,古代闹饥荒,不是突然就没粮食,然后大家突然就成群结队的饿死。从出现饥荒到饿死人,是有一个过程的。

这个过程,很残酷。通常是这样的:

某一年,某地(一般是北方)降雨减少,农作物枯萎,为了保证收成,家里的劳动力出去挑水灌溉。

但由于挑水效率不高,地里还是减产,收成不够一家人吃的。为了填补损失,老百姓会去河里捉鱼,去山里挖野菜、摘野果,扒树皮吃。有点本事的人,还会去打猎。靠着这些收获勉强扛过这一年。

第二年,天上降雨还是很少,因为没水,粮食大规模减产。同时由于降雨稀少,河水流量明显减少。

受此影响,河里的鱼,山里的野货、野物都变少了。

老百姓吃不饱,男丁会把女人卖给地主,获取粮食。

或者放弃弱势群体(一般是老人),让其自生自灭,减轻家庭负担。

这时候,地方官员会把情况上报朝廷。

这时候的朝廷,会拨粮救济。

这时候的青壮年,靠着少量的官粮,还能再艰难得撑过这一年。

第三年,天上降雨依然很少。受此影响,粮食颗粒无收,河水直接干涸。山里的野菜野果子直接干枯了,动物也饿死不少。老百姓彻底断粮。

这时候,如果朝廷还管,老百姓勉强还能撑下去。如果朝廷不管,或者地方官员把朝廷救济粮贪污了,卖高价粮。别说老百姓,连小地主都要逃亡。

还能走得动的人,就会举家迁移,去到外地要饭,沦为灾民。走不动的人,只能留在家乡等死。

不过,去外地要饭的灾民也好不到哪去。由于食物来源不稳定,很多灾民在逃亡路上就会饿死。

为了不饿死,活着的人,只好“易子而食”。

第四年,经过九死一生,灾民们终于逃到了没受灾的地方(一般是南方),但大家到了才发现,到处都有重兵把手,当地官员根本不放灾民进城。

其实,也不是当地官员没人性,而是灾民实在太多了,地方官员也没办法。

这时候,走不动的人,只好认命,凄惨得客死他乡。走得动的人,继续流浪,去到更远的地方要饭。

第五年。灾区终于下雨了,生态环境恢复。

若干年后,听说家乡恢复秩序,没饿死的灾民开始往回走。又数年后,灾区恢复往常。年轻一辈人出生,蹲在老辈人身边,听他们讲述曾经的苦难岁月。

又过了若干年,某地又连续不下雨,老百姓无可奈何,只能又出去逃荒。历史轮回。

咱们国家一直强调粮食自主,强调耕地红线寸步不可动摇。是非常明智的。一个国家可以不富,可以不强,但不能粮食不自主。粮食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本。国本不固,就会地动山摇。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大河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