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教学范文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资料图)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概念;误区;优化;探究教学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其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者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概念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和论证。

一、地理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

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纯观念水平上的,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词语不仅仅是概念的符号表征,事实上已成为概念的本体,成为概念教学的唯一目标,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地理概念教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强调“地理概念教学”,传统的地理概念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定义教学”,强调地理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常常使教学陷入咬文嚼字的境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传统地理概念教学的弊端,出现了弱化地理概念教学的趋向。

(二)忽视了概念形成过程本身的动力和发展,弱化了地理概念教学

遇到需要学习的地理概念,试图仅仅通过举例,依据这些有限的事例呈现概念的结论。概念发现的过程被简化、肢解甚至取缔。

(三)将概念学习与探究学习对立起来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有一条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科学的过程本来就包含着探究,这是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概念、原理、定义的获得无不是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实现的,因此学习科学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能动的探究过程,而非被告知的学习。而概念学习又需要学生对概念达到深层理解和掌握,并能获得迁移能力,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最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地理概念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概念获得策略

概念形成法。对于具体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概念的确认――例证的确认――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概念的命名”来组织教学。

直接陈述法。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以通过观察正反例证直接获得,因此教师宜采用直接陈述法来教授概念。直接陈述法并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要为学生提炼概念的关键属性,并解读得出概念的特征。

概念同化、网络法。奥苏伯尔将概念的同化学习分成三种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例如,学习“地域联系的方式”时,经过认知同化的纵横交织,对关联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就构成一个概念学习的网络,即概念地图。这种概念图是通过概念的不断同化,促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概念的相关性和前因后果,对学生完整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培养思维和推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运用策略

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对概念进行实际的运用,即运用概念比较、判断地理事物与现象,以及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例证中概念的运用。概念学习的本质是对概念属性的辨认,而例子则是对概念属性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概念运用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正反例来对概念属性进行辨认、识别和类化。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和区分正反例时,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概念。

解决问题中概念的运用,例子和解决问题在概念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概念教学的初期阶段,概念数量较少,通过提供例子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学生学习概念的数量增多,概念学习的重点转变为概念间联系的掌握和概念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时,就需要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运用。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问题,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于蓉.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5.

2.孙景沂.地理教学中如何区别易于混淆的地理概念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对地理概念的认知经常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地理概念,像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对地理概念理解不透,一知半解,如个别学生认为季风就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风;望文生义,对地理概念想当然地理解,像有些学生以为沼气来自沼泽地的气体。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诸多问题,提出如下优化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现场演示,直观感知概念

高中地理概念中,很多概念是抽象的让学生无法用已有常识去理解。这样的概念教学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要是借助教具现场演示,则会使学生掌握起概念事半功倍。因为形象、直观的教具演示,不仅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直观化,省去教师大量的语言表述,只需教师根据演示过程稍微点拨,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而且演示的过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很难理解。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师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利用现场演示的方法,突破这个知识难点。先准备好地球仪(最好在地球仪上用显眼的颜色标记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再在黑板上画出四幅表示两分两至日的图,然后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一个同学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手持地球仪,接下来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不同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在黑板上相应地图上标记处。再比如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学生对溯源侵蚀的概念很难理解,无法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准备一盆细沙和一瓶水,现场模拟溯源侵蚀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知,有利于对该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展示概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优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将难懂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也能加大课堂的容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现在多媒体教学方法普遍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在讲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介绍了大量生僻的地理概念,比如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这些概念无法在课堂中现场演示,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学生无法感性的认知。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用计算机形象的将这些地理概念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演示,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地理概念直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

三、呈现事物反例,认知概念特点

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认识会存在一知半解,虽然基本掌握了概念,还会产生错误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知上的错误,将正反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在大脑中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疑惑哪个才是正确?这时候教师只需要正确地指导,一步步解开学生的疑惑,待问题解决后,学生会正确并深刻地掌握该地理概念。

四、采用比较法,辨析概念本质

教师在进行单独的地理概念教学时,学生掌握良好,但是在面对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时,学生很容易迷糊。比较法是将事物的相异或相似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事物。因此教师将比较法运用于地理概念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辨析地理概念的本质。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本中,有很多成对出现的地理概念,譬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等。学习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例如,教师讲解暖锋与冷锋概念时,通过重点比较几个方面:主动移动的气团、降水区域、锋面倾斜的方向、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三个时段的天气现象,学生经过这些对比方面的学习,很容易区分两者的不同,快速有效地掌握地理概念。

五、利用变式教学,灵活面对概念

变式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本质属性不变,但是非本质属性用不同形式表现。目前,变式题类型有转换地理情境、空间转换、图文转换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变式题广泛地出现在地理知识训练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城市化这一知识点时,根据地理知识训练的不同类型变式,讲解该知识点。

城市化在课本中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分为四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根据城市化的文字描述,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讲解。

变式一:下图中A、B、C表示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图示信息显示该区域的城市发展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变式二: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答案:A

通过城市化的变式题讲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化的认识,有利于对该知识点的全面掌握,提升对地理知识的深刻认识。

总之,地理概念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要对类型多样的地理概念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并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灵活的选择地理概念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概念 教学情境 创设

The geography concept teaching situation establishment

Mou Dan

Abstract: The geography concept teaching needs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situation to establish,must establish the positive driving teaching atmosphere,must rest on the geography concept teaching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principle,forms the concept teaching situation establishment system.The question situation establishment is establishes the strategy the essence.Must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concept teaching situation interactive.

Keywords: Geography concept Teaching situation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04-02

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加工,其目的是创设出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出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到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与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1.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呈现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呈现前有明确的问题引导,暗示情境将起的作用;情境的结果往往具有验证性;情境呈现的过程很容易控制,学生的思维不易扩散。很显然这样的情境呈现不能构成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2.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有三个:为什么要引入概念?概念是什么?概念怎么用?从这些问题出发,依据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形成概念教学情境创设体系,以使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系如下:

概念教学阶段创设策略创设要求创设目标

引入概念阶段影视情境热点情境实验情境乡土情境现场情境文献情境新奇性、趣味性

让学生在好奇中质疑明白为何要引入概念

建立概念阶段讨论情境研究性、过程性合作性 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过程中明白概念是什么

应用概念阶段热点情境乡土情境现场情境时地性、生活性层次性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明白概念该怎么用

2.1 影视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动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地理概念,陶冶性情,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各种地理概念情境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地理事像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地理概念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质量。

2.2 热点情境。

随着国际局势的激烈变化和我国与世界接轨后的密切联系,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广大学生也越来越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着祖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时事热点地理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另外,此处热点更应包括各级各类涉及重要地理概念的命题热点,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应重视该方面情境的创设。

如我国有关“嫦娥奔月”计划实施近几年都将是地理热点内容,其涉及的地理概念非常之多,可引用的图文材料相当多。如“来自中国国防科工局的消息称,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实现了预期目标,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运用该材料可复习区时、北京时间、天体系统等概念。运用“嫦娥一号”卫星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结果图可复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概念。

2.3 实验情境。

通过实验演示,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并学会探求知识、设计实验的方法。

如“水体富营养化”教学。通过对含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在清水的溶液中,观察“水葫芦”的生长繁殖过程来判断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目的。

2.4 乡土情境。

实际生活是学生最了解也最感兴趣的,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是地理教学的源头活水。创设乡土生活情境,既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出示一组太湖山(系台州市著名的旅游疗养地,位于黄岩、永嘉、乐清交界处,为金清港水系的源头,附近有三座水库)的照片及等高线地形图来学习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盆地等一系列地形相关概念和水文相关概念。

2.5 现场情境。

不少地理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让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生产场景中学习知识。带领学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达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目的。

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樟树、山茶树、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等比较,了解到前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的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但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6 讨论情境。

讨论情境的创设就是让不同品质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并归纳出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可实行加分机制让只听不说的害羞学生和习惯较差不参与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具体操作如下:根据每次讨论情况,纪律良好、组员参与热情高、学习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加分。一周以后,累计总分排前两名的被评为优胜小组,对最后一名则送上“要努力”的牌子以示鼓励。为了集体荣誉,内向者也许就会使劲地给自己鼓励,其他成员也会热情地鼓励和帮助,大家携手共进。在个人奖项上,可设置“发言最优奖”和“最大进步奖”,有组员获个人奖励的,小组再加分。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生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家取长补短,促进个性朝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2.7 文献情境。

古典文献中的一些诗词歌赋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有些为学生耳熟能详,若教学中加以引用则能营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如“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雨滴梧桐秋夜长;清风细雨湿梅花。――不同时节的锋面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物循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相”等概念就很诗意地呈现眼前。

3.问题情境创设是创设策略的本质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阀门”,上述种种创设策略最终归结到问题的创设上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

引入概念阶段的问题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讲水循环概念时可设问: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科学观点来看对不对的呢?问题一提出,学生觉得惊奇有趣,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自然对“水循环”产生浓厚的兴趣。

建立概念阶段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把思维推向纵深。讲“洋流”的概念,可分析二战期间,德军潜艇利用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偷渡这个被英军控制的海峡进出地中海,袭击盟军的案例。

应用概念阶段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能力,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学习“太阳高度角”概念时,可引用晋•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让学生分析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是如何变化的,并讨论其科学性。

4.强化地理概念教学情境的互动性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和谐学习环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阔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重要。因为当学生和教师共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而活。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高中地理(必修)Ⅰ、Ⅱ、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高中地理(必修)教师教学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地理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涵义

(一)概念的涵义

概念是从日常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它不是指特定的事例,而是一组事例的某种抽象特征。通过概念,能使学生对经验加以组织和分类。概念是有共同属性的一类刺激,可定义为符号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人、事、对象或属性。

(二)地理概念的涵义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地理概念的内涵是指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地理概念反映的一切地理事物。两者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二者存在着相反关系。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一)概念的分类

从项目类别的名称或能举例说明的观念出发,它主要分为具体概念、定义概念和概念系统。此处,着重说明概念系统。此类概念包括了一组贮存在学习者记忆中的相关的概念。学习者以这种方式记住及再现概念间的关系和概念本身。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新概念均需用某种方式与先前贮存的概念进行“嫁接”。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1.按地理概念的外延范围分类

地理概念按其外延范围可分为单独、一般和集合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理事物,其外延狭小,内涵丰富具体;一般地理概念是关于一类地理事物的概念,其外延宽广,内涵狭窄;集合地理概念通常是由单独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有机重组,反映某一区域的一组或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属性。

2.按地理概念的性质分类

地理概念按其内涵性质又可分为具体和抽象地理概念。前者如湖泊、火山、港口等,与地理表象直接联系;后者如气候、大气环流、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按R .M.加涅的定义,它是“将物体或事件加以归类的规则”,由于无法直接观察,这类概念必须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本质特征[1]。

三、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一)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

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见图1)。演绎法是先出现定义,随后再举例,可称为“规―例―法”。定义是由教师提供的,而举例则可以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探寻。归纳法是先提供举例,后出现定义,可称为“例―规法”。举例可由教师提供,而定义则常常由学生自己发现。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演绎法最适用于教学时间有限的概念教学,归纳法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值得推荐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习得的概念。

图1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图式

2.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

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也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利用演绎法形成学生地理概念的程序是:首先给出地理概念的定义,然后将地理概念和相应的地理表象相联系,最后使学生能独立地使用地理概念。运用归纳法正好相反:首先让学生观察属于该地理概念代表性的具体地理事物;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共同属性;第三对地理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纳、概括,形成该类地理事物的特征;第四对地理概念做出定义。概念形成后还要将地理概念运用于实际,进行检验和开展抽象思维。

(二)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1.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是同概念的概括程度有关,举例一般应说明概念的适用范围。为了精确地建立某一概念,教学设计人员应提供足够数量的恰当举例。“足够数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具体酌定,但“恰当举例”则应根据对概念本身进行分析而确定。

2.地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为了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理概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弄懂地理概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上述概念形成的过程看,需要靠观察所形成的丰富的地理表象作为基础,需要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来获取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还要用准确、简练、科学的词语对概念下定义,这是地理概念学习的三个重要方面。

(2)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地理概念的教学中应鼓励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知识。

(3)有效地运用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概念地图将众多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概念地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放在其下,而具体的事例列于图的最下层。写在两个概念之间连线上的连接词通常用来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R.M.加涅.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概念 概念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探究地理概念教学的作用

1.1 地理基础知识体系。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按照认知层次,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理性知识由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四个部分组成。高中地理知识点以理性知识居多,几乎是感性知识的两倍。而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通过对地理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可以说地理概念是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基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落实。

1.2 新课标的要求。自2004年实施新课标以来,高考地理试题在学科能力考查上继续加强,特别突出了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制定的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而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却比较低。长期以来,许多地理教师认为,对于一些名词概念只要背下来就行了,用不着作深层次的分析,照样能对付高考,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如果对地理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2.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地理概念源于地理事物,掌握地理概念是理解地理原理的基本条件

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地理概念,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地理体系。因为概念这种东西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要真正掌握地理概念,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仅仅靠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及时把感知到的地理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地理概念。地理概念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方法,如何挖掘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是我们教学训练中的重点。

2.1 运用概念地图。概念地图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但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这种形象化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促进地理概念的学习。概念地图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通过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级的概念地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表示概念,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同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表示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的层次关系、概念地图研究的倡导者诺瓦克,开发了一种典型的概念图模型。概念地图不仅能对同一主题的相关概念进行区别,而且能显示学生对不同概念领域之间关系的理解。

2.2 启发讲授法。教师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是学生感知地理现象和理解地理本质形成地理概念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把地理事物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讲得愈生动,学生对地理表象的感知就愈深,就愈容易形成地理概念。启发讲授法就是教师围绕某一地理概念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边问一边讲,把学生的地理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地理概念的内核。

2.3 比较法。比较法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地理事物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地理概念。如,学习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概念的教材叙述,并找出表面文字差异(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通过思考教师的提问,学生找到了由于表面差异造成的本质差异——外力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显示出极强地带性的规律;而内力则显示出极强的非地带性地质规律,为两种规律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同时性、矛盾性、共同作用于地表等表象联系,进一步剖析出两者的本质联系——内力决定着海陆分布的大势及地表起伏的格局,而外力则是在内力的基础上,对地表进行雕塑和改造作用(主次分明)。再回到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强调学法的应用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2.4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也叫综合分析法。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构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背景、因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地理概念。比如,学习自然带的概念,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自然带概念的综述,并回忆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与分析下列要点:自然带的出现是以纬度位置和海陆质量差异、分别有一定热量与水分组合为前提条件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大陆带状形式;是地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为主导,植被、动物及土壤为标志,地形为基础;带内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带间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理论。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中的作用,给出概念,并在后面的分布规律与成因中巩固概念,提出学法与能力的要求。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概念教学法 问题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海洋,逐渐的教育改革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方向。推出新课标之后,各课程教学都实施了改革,然而改革的成功与否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其课程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亦是如此,加大力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视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种地理概念教学法

地理事物是一切地理概念的源头,若想很好的把地理原理理解透彻,其基础就是将地理概念熟烂于心。一个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单纯的记住一些地理概念是不够的,因为它要求必须真正的理解地理概念的本质。概念不能概括为事物的表象反之它是事物的本质,它也不代表片面的事物,而代表事物的全面,同样它所体现的是事物内部的所有联系。因此,为了真正的掌握好地理概念,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需时刻铭记学与思的结合,善于思考,勤动脑筋,真正理解其内涵并培养归纳能力,将抽象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认识,逐渐形成明确的地理概念。多种多样的地理概念学习法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点。

(一)概念地图学习法。概念地图可以直观的表现知识概念体系,是一种认知工具。不同的主题都可用它来体现,其地图的几何构成一般都是矩形框和椭圆,将知识内容放置其中,并用直线进行相应的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主题的概念地图,这种针对地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结构,加深学习印象。

概念地图的诞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是由一个美国教授提出的。概念地图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时候,其表现的基本要素只有命题、概念、连线和层次级别这四个。其中命题指的就是指把两个不同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的相同意义的关系;概念是节点的表示,同类事物被感知其共同属性就是节点;连线是最容易理解的,二者之间只要存在概念关系,就可相互连接;层次级别,任何知识领域里,概念必定是多层次的、分级别的。概念地图学习法不仅可以把相同主题的不同概念作出区分,还可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不同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启示传授法。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传授的主力军,通过课堂上绘声绘声的讲演,将地理现象描绘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易受到启发。老师讲演的生动程度越大,地理概念形成的容易程度就越高。教师在授课之前,需事先为相关的地理概念储备大量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一边讲课一边提问,努力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思维引往深处,指导他们真正理解地理概念的本质。

(三)对比法。对于地理概念的形成,对比法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地理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各种地理现象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中,这些现象由于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都具备其自己的特点,但是各现象之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联系。运用对比法,可以明确的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有利于地理概念的形成。

举个例子谈谈,当学习到内力和外力的概念时,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发现内外力之间的本质差别是由它们表面的差异造成的。对于环境的改造,外力的规律是地带性的,而内力的规律是非地带性的。通过不断的分析研究,发现二者的本质联系,内力是基础,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地表起伏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就是继内力之后对地表的改造。通过这个例子,对比法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还需注意一些问题,尤其是目的性的问题,不能抱着比较的心态为了比较而比较,并需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比较方法。

(四)诗词利用法。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喜好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提及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不仅生动,而且直观,容易理解便于背诵。倘若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课下多收集一些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学生有兴趣就喜爱学习喜爱研究并牢记于心不易忘记。尤其在学习新课题之前,若能引入新奇的相关诗词,学生的吸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地理概念教学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教学的流动性。地理概念说到底其根本反应就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其概念也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为了对教育实施创新,教师必须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动脑筋,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地理概念掌握牢靠。地理事物的发展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于一个流动的发展态势,因此其地理概念也具有流动性。地理概念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就要求其概念教学也应随时做出改进来适应概念的流动性。

(二)预防教学出现“概念化”。使地理概念教学不断完善做出的种种努力的这份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必须要预防“概念化”教学的出现。这个“概念化”的内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动的、内容丰富的等具有很大教学意义的地理事物简单化,单一的展现出来,使其真正内涵完全得不到体现,对其现象的研究一味的看重表象,忽视本质,看不到事物内部之间的必然联系,看不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这种现象会严重阻碍地理概念教学的发展,未出现时需预防,出现时必须抵制并克服。

三、结语

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重点分析了概念地图学习法、启示传授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以及诗词利用法,并为加强概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打了预防针,给予警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8篇

一、概念教学新探讨

1.启动思维――咬文嚼字

所谓“咬文嚼字”是指基于已有的丰富经验,把概念作为思考的起点,利用顾名思义或望文生义充分联想发散,从而得出一个相对满意的问题解决策略。“咬”的“文”和“嚼”的“字”都是概念。其可在学习概念和解决问题前大量运用,以启动思维。

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新概念,利于激发兴趣,利于概念同化,利于完善和纠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利于学生迁移。

例.学习水循环概念,就可用咬文嚼字来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其发散如图1所示。

说明:水循环,顾名思义,即水的循环,水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处,只不过这个过程中水是不断变化着的。先形成这样一个模糊印象,再接着学习精确概念,更利于概念同化和把握概念本质。

2.训练思维――概念体系

(1)单个概念:狠抓关键特征,拓展概念

对概念关键特征的强调利于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搭建概念体系,潜移默化中刺激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

例:地球自转概念教学,体系搭建如图2所示。

说明:重点强调“转”字,由“转”字可得出地球自转的本质是绕地轴的旋转运动,也自然有相应的运动轨迹、运动周期和运动速度。同时,以问题的形式对“转”字再次强化,并引申到自转运动特征的描述上去,体系就自然搭建起来了。

(2)概念群:构建概念有机体系

所谓概念有机体系是指体系内部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通过其内各概念的相互作用,可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知识间的联系更加清晰,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容易。其中由于反复体验了各种思维活动过程,思维也得到良好的训练。

例.天体系统的教学,其概念有机体系的构建如图3所示。

说明:直接提纲挈领地由天体系统的概念教学开始,需挖掘宇宙、天体、不同等级、运动系统等关键特征。在对天体这个关键特征进行挖掘时,又要涉及宇宙和物质等关键特征。而宇宙是什么?宇宙又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且这个巨大的天体系统是有层级的、是运动的。所以,宇宙是物质的、是运动的,这又可联系到科学的宇宙观念。

3.完善思维――概念图

概念图以可视化、形象化的方式来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所以可用于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知结构的完善状况,以便查缺补漏。

例.地表形态塑造的概念图,如图4所示。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地表形态塑造因素概念图,在绘制过程中学生绘制的快慢、修改次数的多少和同学交流的次数、表情的变化以及最终的结果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基本概念构建课程

所谓基本概念是指对学生的发展终身有用的概念,如:运动与静止,能量与物质。用基本概念来构建课程,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每堂课中,在教师有意识的强化下,引导学生从更高的理性层次来理解所学内容。

例.以物质运动这个基本概念来构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程,其概念图如图5所示。

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不例外,也是运动的,其各组成部分也是运动的,具体内容的学习,即为其规律。规律可以不断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这些规律。上述这些观点可渗透到每堂课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公式教学新探讨

这里的公式指可普遍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其形式可以是数学符号公式,也可以是文字公式,甚至是一定的思维框架。

1.现成公式的环环相扣

所谓现成公式是指中学地理中已经存在或由其他学科借鉴的公式。它们和概念关系密切,很多公式的得出就是为了使概念的表述更加直观和具体。由概念得出公式,又由公式各步骤对概念关键特征进行强化,加强知识前后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例.讲授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规律时,可引用物理学线速度公式并推导,如下所示。

说明:在推导公式过程中,由①式,加深对自转线速度概念的理解。由②式进一步明确地表明任意一点是绕地轴旋转,而非地心。使前后知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③式的得出和在配套问题中的应用,有利于对自转线速度变化规律的量化和深入的理解。

2.生成公式的循循善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联想发散,利用已有的丰富知识经验,生成与某一主题相关的公式,以加强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例.太阳辐射量公式的得出。

说明:涉及“量”的问题,可类比降水量、水壶打水时的水量等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抽取出:某个量的多少=量累计效率×累计时间,以此类推,即可生成太阳辐射量的公式,即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强度×辐射时间。

3.步步为营构建思维框架

随着同类事物学习的增多,为了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有必要构建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型,以更好地突出具体案例的个性,加深理解。

例:人教版必修三的区域整治和开发,其思维模型构建如图6所示。

说明:区域的整治和开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其中的“地”就是指区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思维框架构建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得出不同类型区域在具体因地制宜过程中,考虑的因素是有差别的,这样才更能理解区域开发的本质。

概念和公式的教学探讨有几个突出特点:①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②均以构建概念和公式的有机体系为主。③概念和公式教学相互交织,概念体系的构建可认为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公式,公式的学习也是从概念开始。④深入理解是以对知识的精细化加工为前提,思维训练的本质则是体验、感知各种思维活动过程。⑤以上各过程的实施均以问题为载体和突破口。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9篇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三种树木的叶子属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和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分析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3)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以上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利用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第10篇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的前提,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例如“梅雨”这个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动的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为避免照本宣科,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方法,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教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香樟树、“碧螺春”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判断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帮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笔者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教师只要讲清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即陨星就不是天体。在教学环境合理容量这个概念时应抓住“最适宜的人口”这个关键词。

2.归纳总结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例如,闪电和地震虽然有自然属性,蕴涵巨大能量,但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并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然资源不全是能源,因为有的自然资源能够提供能量,而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提供能量。如阳光是自然资源,也是能源,而耕地、铁矿石是自然资源却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而不是能源。从能源获得的途径分类。能源有的是一次能源,有的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因而不属于自然资源,如阳光是能源又是自然能源。而煤气是能源却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3.类比地理概念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关于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又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二者不可调换。

(2)关于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等。这类概念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循环再生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二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例如煤炭、石油及各种金属矿产等,而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关于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关于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联系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另外,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很容易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不能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训练掌握这两个概念。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时,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系统知识。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大河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